当前位置: 海口商业网 > 财经 > 正文

400亿交易树立混改新标杆!格力获70亿巨资封涨停,中金力挺:还能涨30%

时间:2019-04-09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千呼万唤始出来,停牌了一周的格力电器今天终于复牌!

此前,格力电器公告,大股东格力集团(也就是珠海国资委)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总股本15%的股票,本次转让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可能将发生变更。

二级市场的反映究竟如何,接盘方是谁,引发大量关注。4月9日复牌后的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00651.SZ)开盘便被封死涨停,报收51.93元/股,封板资金70亿元。

130万手、70亿巨资封涨停

今日开盘,格力电器复牌逾130万手大单封死涨停,股价报51.93元/股。按照今日涨停股价计算,130万手封单折合资金超过70亿元。

伴随着涨停,格力电器市值轻松突破3000亿。

大股东400亿"卖掉"格力电器

根据格力电器公告,本次转让价格不低于提示性公告日(2019年4月9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最终转让价格以公开征集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复的结果为准。

根据粗略计算,格力电器最近30个交易日的均价约为45.75元,接盘方如果要拿下15%的股份,意味着要斥资约413亿元。

本次转让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可能将发生变更。格力集团后续将进一步研究制定公开征集转让的具体方案,本次公开征集转让尚需取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等有权机构的批准,是否能取得批准及批准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接盘方是谁疑云重重

根据前述计算,超过400亿元的股权交易,这无论是对董明珠及其管理团队,还是对其他接盘者来说,这笔巨款无疑都是一道难题,董明珠要想实现“蛇吞象”也绝非易事。

据中国企业家报报道,格力电器董秘望靖东独家回应称,“这个事件跟上市公司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也是接到集团的通知,公告称集团正在向国资委递交申请,但是具体什么时间能够批准、能否获批,我们也都不清楚。”望靖东还称,“一切以公告为准,而该事件对格力电器的整体战略规划并不会产生影响”。

而中证报则报道,富士康可能是接盘方之一。一名珠海国资人士透露,近来富士康科技集团在珠海进行了大规模投资,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接盘方。

今年3月18日,富士康宣布富士康及其珠海项目团队与珠海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珠海对系统IC晶圆厂的建设与设备采购等各种晶圆厂的运营事项进行支持。而在去年8月,珠海市政府与富士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半导体设计服务、半导体设备及芯片设计等方面开展合作。

不过今日一早,富士康方面回应称,“不评论媒体及市场流言”。

而另一个说法则是,格力电器有可能通过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方式来接盘。

一位格力电器内部人士表示,通过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方式来接盘是有可能的,“员工持股要看公司能给员工什么样的金融工具支持,有些员工可能需要贷款来买股。”

而市场上呼声最高的是董明珠及代表格力经销商体系的京海担保组成的一致行动人或将是格力电器未来最大的股东。

第二大股东是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格力电器主要经销商作为股东,持有格力电器股份比例为8.91%。河北京海与董明珠往往被视为一致行动人。

不过前面也说了,400多亿不是小数目,董明珠跟经销商拿不拿得出,是个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格力电器在4月8日晚的公告当中并未披露格力集团公开征集15%上市公司股份受让方的具体条件。不过有市场人士认为,通常来说,公开征集股份受让方会设置严格而细致的条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定向征集受让方。有鉴于格力电器靓眼的经营业绩,因此不排除是省属国资企业、抑或是央企接手格力电器的可能。

人民网评论:格力电器混改的标杆意义

4月8日晚间11点,人民网发表题为《格力电器混改的标杆意义:助力珠海“二次创业”》的文章,评论称,放在深化改革开放、国企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格力此次的控制权出让又兼具了另一层观测意义。起步于2013年的本轮国企混改,从最初仅在央企子公司层面操作,且保持国有股绝对控股,到2017年开始提升到上市公司层面,且国有股权降到50%以下, 已经历了两次实践迭代。

作为国企改革的观测标的,格力电器混改的推进,也被市场视为珠海国资加快转型,引进和培育优质新兴企业,强化珠海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肇始。

格力电器的发展实践证明了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赋能,而混改也将为公司发展继续赋能。赋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助推“中国制造”走出去。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格局的形成,“走出去”已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业内普遍认为,格力电器虽早已“出海”,但尚未完成在全球范围内统筹调配资源的布局。此次混改将对其进一步国际化产生助力,推动其成为科技型、创新型、多元化、全球化布局的国际企业。

观点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当中,珠海一举成为“港-深、广-佛、澳-珠”三个极点当中的重要城市。当下的时间节点、区位节点、政策节点,都让珠海再一次站在了改革和发展的潮头。对于珠海来说,能否顺利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能否在未来十年抓住关键时间窗口,集中精力办大事,加大对珠澳合作、资源配套、产业环境、创新创业、自然资源的投入,既事关珠海市能否实现成为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成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成为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目标,也事关珠海能否通过落实国家推动澳门产业多元化战略,实现自身的重新崛起。

中金:上调目标价至68.7元人民币

中金公司称,格力控股股东拟转让公司股份,很可能导致格力变为无实际控制人的公众公司。

若真如此,管理层有望通过受让或者股权激励方式持有更多股份,对股价的关注度会大幅提升,公司治理结构料改善,估值提升空间大。

基于治理结构改善的预期,上调目标价16.5%至68.7元人民币,维持“推荐”评级。按照今天的开盘价,也就是还有超30%的上涨空间。

治理结构较差,一直是格力电器相比美的集团存在明显估值折价的原因,当前格力电器PE估值比美的低40%。

中信证券发文称,格力集团15%股份的最终受让方尚未明确,若受让方为管理层或者引入第三方战投参与混改等,预计公司未来激励体制、股东回报策略都将更加灵活,与管理层、公开市场股东利益绑定更加紧密。此外,市场化混改方案能够解决格力集团与公司之间的长期治理问题,稳定公司管理层更替、经营预期,进而提高公司的市场化经营活力。

光大、中信等券商还指出,此次转让若成功实施,格力有望向美的股东属性多元化的股权结构看齐,有望解决长期困扰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层股权激励等问题,股东权益也有望得到更好保障。

在治理问题上,一方面,本届董事会候选人均为公司高管以及渠道管理人员,已经是国资委对公司经营管理层面逐步放权的积极信号;另一方面,预计国资委会设置转让条件门槛,找到认可格力资产价值,认可管理层能力的优秀战略/财务投资人。

在激励问题上,作为国有控股企业,格力管理层股权激励少;格力曾采取多项非股权激励方式,如人才公寓项目、逆势加薪1000元等,但由于激励幅度有限而难以充分激发核心管理层的积极性。变为公众公司后,格力管理层有望通过受让或者股权激励方式持有更多股份,管理层利益和公开市场、中小股东都会更加一致,格力也预计更倾向于利用多余现金进行回购、分红等回报股东的行为。

身家暴增3500倍 董明珠何去何从?

公开资料显示,董明珠2012年接任董事长,格力电器从2012年收入1031亿元,到2018年预计营业总收入大约达2000亿元至2010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达260亿元至270亿元,同比增长16%至21%。相当于董明珠用6年时间再造一个格力电器。

格力电器高管中大多持股。包括董明珠在内,管理层持股受益于公司股改和股权激励。2006年5月11日,董明珠出任副董事长、总裁兼财务负责人。此前,董明珠持股数量在2016年中报时仅仅为6400股,按照格力电器股价,上述股权市值可以忽略。

2016年末,董明珠持股数量大幅提高至225.97万股;此后经过格力电器经过多次送红股和赠股,至2018年三季度末时,其持股总数量大约为4449万股,占比为0.74%。按照停牌前股价47.21元/股测算,其身家超过21亿元。这与2006年前进行股改前,董明珠绝大多数收益来自工资和奖金薪酬,简直是天壤之别。2005年报显示,作为总经理的董明珠薪酬为55万元,并持股5100股,股票加薪酬,总计价值大约60万元。13年后,董明珠身家暴涨3500倍(未考虑持股价成本3-5元/股)。

随着此番格力电器将要易主,董明珠的去留也再度引发关注。有观点认为,首先,如果本次格力集团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最终顺利完成格力电器15%股票协议转让,那么很可能格力电器将不再具有国资背景。其次,董明珠自2012年从前董事长朱江洪手上接棒格力电器至今,格力电器的变化有目共睹。因此即便格力电器本次实现易主,考虑到董明珠对于格力电器发展的重要性,相信新主应该也会大概率继续聘任以董明珠为代表的管理团队,毕竟这有利于维持公司经营水平、产业链优势和龙头品牌力。

而假设最终真的是由格力电器管理层接盘格力电器控制权,那么董明珠的去留就更加没有悬念。

一位接近格力的业内资深人士表示,这是一箭三雕。

首先,今后董明珠连不连任、格力电器如何经营,不必再由政府来决策,而由市场来决策,毕竟空调及家电是竞争激烈的行业;其次,珠海市政府可以回收一大笔钱,用于其它投资和发展项目;第三是引入战略投资,完善格力电器的治理结构和科学决策机制,毕竟格力品牌是珠海市的宝贵资源”。

另一方面,家电行业资深分析师刘步尘认为,多年来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互相制肘,“格力集团既然管不了格力电器,不如弱化与格力电器之间的关系,卖一个好价钱。”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券商研报、中国基金报、市场公开信息等

声明:文章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精彩推荐

最新新闻